2018年首届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曲阜举办

10月27日,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,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、中国文物学会、山东省文物局主办,曲阜市人民政府、济宁市文物局承办,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曲阜市文物局、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协办的“2018年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开幕仪式”在山东曲阜举行。 国家文物局人司司长朱晓东、主持开幕仪式。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、副局长顾玉才,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辛树人出席并致辞。国家文物局、山东省政府、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等专家领导,与来自全国文物主管部门推荐选送文博机构、职业院校、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的111名专业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参赛选手,16家媒体共同参与开幕式。

顾玉才指出,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,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。不仅要求有扎实的技艺,更要求有相当的历史、绘画、文字功底,还要掌握—定的化学、物理、美学、材料知识,更需要有超强的耐心、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。近年来,各级文物部门加强对文物保护技能人才的培养,着力促进文博相关职业技能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,也推动了文化遗产事业的快速发展,但是文物保护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,文物保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,提出要适应文物修复、古建修缮等重点业务发展需要,充分利用社会资源,以提升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,打造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骨干,以高级工为主体,能够支撑文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
           重点考察展示文物本体修复技能

此次竞赛精心设置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古建筑清水砖墙、木构件修复,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瓷器、书画文物修复四个竞赛项目,分为四个参赛组别,均设置理论考核、实际操作两个环节。

清水砖墙修复、木构件修复、瓷器修复三项比赛的实际操作,在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研究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现场完成。

残损清水砖墙修复比赛:主要是让选手用旧砖、新砖混合砌筑砖墙并修复。选手首先要在现场以笔试的形式进行理论比赛,对旧砖残损病因、采取砌筑修复措施以及维修后的养护进行描述,然后进行砌筑修复实操。评委将根据选手的笔试情况、砌筑修复工艺进行现场打分,以示公平公正。

木构件修复比赛:主要是让选手现场修复旧门窗。一开始的笔试主要考核选手是否准确识别木构件的名称叫法、材质种类,以及对残损状况程度准确描述,并根据残损状况编制修复方案,绘制修补草图。

瓷器修复比赛:让选手现场修复准备好的旧瓷器,比赛分为方案制定、清洁粘接、补配打磨、残缺复色四个环节。书画文物修复考虑其特殊性,实际操作环节由参赛选手提交一件非馆藏录视频和修复方案,并在比赛现场进行10分钟讲述说明。

     111名选手参加角逐。竞赛选手由各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文物主管部门推荐选送文博机构、职业院校、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的专业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参赛。参赛选手必须是从事本专业三年以上、年龄60岁以下的人员。每项比赛原则上每省推荐1-2人。

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,各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积极响应,报名踊跃。经过遴选,有111名选手参加竞赛,其中清水砖墙修复项目27人,木构件修复项目24人,瓷器修复项目30人,书画修复项目30人。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,最小的20岁,女性20人。他们都是各自修复领域中的佼佼者。

本次竞赛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,制定实施公平比赛、监督保障等制度。成立专家评委组,共有22位各领域知名专家担任评委。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竞赛裁判长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担任,可移动文物修复竞赛裁判长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、研究馆员詹长法担任。

“我感到很欣慰。”38岁的中国古陶瓷修复专家李晓光,是陶瓷文物修复师比赛的评委,也是本次大赛最年轻的评委。与大多数评委不同的是,他不来自于博物馆体制内,他是因为在商业修复领域的卓越贡献,被聘请来担任此次大赛的评委。他说,“举办这样的全国性大赛,对普及推广文物修复特别起作用,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。”

“实战”是本次比赛的关键词。选手们要修复的陶瓷、金属和壁画都是货真价实的珍贵文物。大赛陶瓷文物修复师比赛的评委李晓光说,“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与平时修复环境一致的场景。”这就为比赛增加了难度,选手们必须慎之又慎,在14小时的有限时间内,判断病害情况,制定修复计划,完成现场修复,并编制修复档案。破碎的瓷器、残损的壁画、变形的青铜器,在文物修复师灵巧的指尖,最终将得以重焕光华。

作为评委,李晓光注意到,所有选手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非常强,“只要离开桌子,他们修复的器物就会放到很安全的地方,不会因为人离开了,文物就任意摆放,脱离了自己管控,这个根本理念选手们都做到了。”

受访时,专家和选手们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期盼,希望大赛的举办,让更多人知道文物修复行业,推动文物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,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。

作为文物资源大国,我国尚未建立与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匹配、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相协调、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
李晓光对此深有感触。他告诉记者,目前文物修复力量相对薄弱,挖取出来的文物很多,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性修复,时间长了,有些文物会老化。依靠国有博物馆的人手,想要修复3000多万件残损文物,这是不可想象的难题。李晓光一直在呼吁,文博系统,应当引进商业修复的力量,带动文博系统内修复的水平,更上一层楼。

李晓光是出生于1980年的中国新生代古陶瓷修复大家。李家到李晓光这一带,已经是致力于古陶瓷收藏与保护的第三代人。古陶瓷的商业修复,面对的是行家云集的拍卖市场,要求修复师的修复技艺更高,因而,商业修复师的研发创新,引领着无痕修复行业的先锋。古陶瓷无痕修复的发源地——北京与上海,都是古董店出于经济追求,才发展出这门手艺。

李晓光虽然年纪轻轻,却已经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,多家考古机构特聘的保护修复专家。同也是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员、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委员会委员、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古陶瓷保护工作室的特约专家顾问。


上一篇:2021年全国第二届文物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曲阜圆满闭幕
下一篇:东方抽象,破“境”而出:境——2023上海抽象画会学术展在沪开幕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